为迎接5·18国际博物馆日,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曹县博物馆结合馆藏文物资源,特别推出《文物微时光:博物馆馆藏文物鉴赏》系列活动。
在鲁西南的黄土地上,曹县以千年的厚重历史书写着华夏文明的璀璨篇章。曹县博物馆里的每一件馆藏文物,都是时光淬炼的珍宝,是这片土地上先民智慧与生活的鲜活见证。它们或是青铜器上神秘的饕餮纹,诉说着商周时期的威严庄重;或是陶器上质朴的纹饰,勾勒出古人的生活图景;又或是书画中飘逸的墨痕,晕染着文人墨客的风雅情怀。
“文物微时光” 将带您走进曹县博物馆的宝藏世界,解锁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。在这里,您无需亲临现场,也能跨越时空,与曹县的历史深情相拥,感受文物传递的独特魅力,聆听它们诉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。
文物介绍
宋玉象
通长9.30厘米,通宽4.50厘米,通高7.00厘米。玉象呈回首之态,身姿灵动,仿佛正回顾着久远的岁月。其身上铺着锦绣织毯,织毯自然下垂至地,巧妙地将前后腿紧紧相连,不仅增添了整体造型的层次感,更显工艺之精巧。象身之上,伏着一位童子,童子神态活泼,手中执着牧鞭,似乎正与大象亲昵互动,为整器注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。整器细部纹饰多以阴线刻画,线条细腻流畅,生动勾勒出大象的毛发、织毯的纹理等细节,展现出宋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。阴线刻画的手法虽简洁,却精准地捕捉到物象的神韵,让这件玉象在质朴中蕴含着灵动之美。
大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始终占据着崇高地位,被奉为瑞兽。因其 “象” 与 “祥” 谐音,故象征着平安吉祥,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;同时,“象” 又与 “相” 谐音,有着封侯拜相之意,寓意仕途顺遂、官运亨通 ,承载着古人对功成名就的追求。从古至今,“太平有象”“喜象升平” 等说法广为流传,玉象题材的艺术品也因此历久弥新,深受人们喜爱。
北魏甪端玉兽
通长7.30厘米,通宽 5.80厘米,通高5.30厘米。此器为连体圆雕,其兽为一雄一雌,交颈嬉戏,两瑞嘴爪为阴线刻划。
甪端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,头上一角,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,懂得各种语言,象征着光明正大、秉公执法。甪端在民间还象征吉祥如意、风调雨顺,寄托了中国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。
甪端在文化上象征着公正、吉祥和太平。它的出现常常被视为政治修明、天下太平的象征。因此,甪端玉兽不仅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理想的体现。
元直耳盘口龙纹人物酱釉瓷香炉
通宽17.70厘米,通高25.80厘米,口径16.90厘米,耳高5.30厘米,足高5.70厘米,两足距离16.10厘米,此器二层沿,沿上有双耳外侈,沿下绘回纹和云纹,短颈,鼓腹,腹部绘有三龙和四人物。香炉造型独特,盘口设计大气舒展,线条流畅自然,仿佛诉说着元代工匠对美学的独特理解。一对直耳挺拔而立,稳稳地附着于盘口两侧,不仅为香炉增添了庄重之感,更展现出器物的对称之美,在实用与审美间找到了精妙平衡。炉身主体圆润饱满,为各类装饰元素提供了广阔空间,其尺寸规格彰显着元代瓷器雄浑大气的风格。